JS实现带透明效果的焦点图幻灯片切换效果
  • “望天田”这样成为“高产田”:记者蹲点云南陆良县,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

    “望天田”这样成为“高产田”:···

  • 丰收时节 唱响和美之歌——写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丰收时节 唱响和美之歌——写在···

  •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牢牢把握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战略定位 全面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牢牢把握当好···

  • 黑龙江:有望“二十连丰”

    黑龙江:有望“二十连丰”

  • 重庆: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 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 ···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如何发力?
来源:本站 | 作者:sqtvhcj | 发布时间: 2023-04-18 14:22:57 | 20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下载 拷贝.jpg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

  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要如何发力?4月12日,在中国农学会举办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高端研讨会”上,众多院士、专家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共论粮食产能提升之策。

  寻找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的路径

  我国开启第一轮千亿斤粮食产量提升规划是在2009年。当时,我国粮食产量刚超过1万亿斤,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国际粮食市场变动的背景下,我国提出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万亿斤以上、产能增加1000亿近。事实上,到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4亿斤,远远超过预期目标,甚至粮食产能提升了3个千亿斤。

  与会专家认为,与2009年相比,我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面临着更多挑战。从源头上来看,我国粮食实现十九连丰,几大主粮的单位面积产量都已到达高位,耕地规模继续扩大空间也已经很小;从消费端来看,近年我国居民膳食中谷物类消费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及油脂摄入量逐年增多,饲用粮的需求在不断提升,粮食需求结构不断变化;从激励政策来看,当前种粮补贴对于粮食产量的边际效应逐步降低,保证农民种粮收益亟待找到新途径。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上一次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时,有诸多有利因素,如气候变暖使得粮食生产带北移,超级稻等良种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如今,这些因素的推动力逐渐释放,未来的提升计划,可能需要克服更多困难,并找到新的方法和途径。“第一个建议是积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第二个建议是把生物育种和传统育种结合来培育高产品种。”万建民说。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说:“未来的总体思路,要从生产力的领域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藏粮于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藏粮于地。同时,从生产关系领域提升农业全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制度和市场的改革,藏粮于策。”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表示,耕地指标等级的提升与耕地地力等级提升,在我国有很好的对应性,2009年到2014年,我国耕地地力提升了0.36个等级,而这一期间,全国每亩新增粮食36公斤。基于此,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改造,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良利用以及三化防控,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国家行动提升耕地地力等级,进而促进粮食产能提升。他指出,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仍然有一些重点技术亟待攻关,如土壤技术、生物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污染防控技术等等。

  刘旭说:“我们要强力实施扩面积、促单产千亿斤粮食发展战略。”首先是要发展绿洲农业、压缩其它用地、开发盐碱土地、盘活南方闲田,南方闲田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冬闲田,一个是撂荒地。

  玉米大豆杂粮仍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我国小麦、水稻单产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增产空间正在变小。而玉米、大豆、旱作杂粮等,仍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整个粮食产量占比达到40%,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对新增千亿斤粮食意义重大。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说:“过去20年我们玉米单产增长率达到1.53%,得益于新技术、新机具整合运用,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2022年,美国玉米单产740公斤,我国是429公斤,是58%的比例;从1996年到现在,美国的产量每年提升8.5公斤,我国是4.5公斤。他认为,未来继续提升技术路径,第一要继续提升品种的耐密植性,第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还是要深松,使得上下养分能够通用。第三是提高灾害预警的能力。”

  我国大豆自给率低,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短板。去年国家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行动,大豆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自给率增加3.4个百分点,但目前大豆自给率只有18%左右,对外依存度依然很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如何进一步提升大豆产能?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表示,在稳定主粮生产的提前下,提高我国大豆产能,既要重视扩面积,又要提单产,做到双管齐下。未来首先要做好玉米大豆协调、挖掘大豆的扩面增产潜力。第二可适当地扩大玉米和小杂粮的进口和肉类进口。他特别强调,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技术到位率。

  在主粮之外,杂粮的产量提升潜力尚待挖掘。杂粮作物是作物多样性代表,也是旱薄地和边际土地的主栽作物,多数对水肥条件要求相对比较低,且营养丰富多样。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刁现民说:“一些主粮作物产量已经提高到‘天花板’了,再往上爬很难很难。但杂粮作物,无论是实有的产量水平,还是实际栽培水平,目前都是很低的,提升空间很大。”他认为,未来首先要加强杂粮作物种子资源宜产宜种的水平研究,尤其是在品种资源上加强研究。其次要加强杂粮作物资源研究,加强优异基因的挖掘,提高育种技术。

  应对灾害减少损失保障粮食产量

  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明显,极端气候、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与粮食产量息息相关。加强应对各种灾害,减少粮食损失是保障粮食产量、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介绍,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损失重。近十年中,农作物平均受灾面积都在3.8亿亩左右,损失粮食600多亿斤,尽管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很快,抗灾能力不断在加强,这使我们大约减轻了30%的损失,但是局部的灾害仍有加重趋势,需要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者引起重视。“切实推进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路战远说,“坚持防抗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应对转变。同时,要增强农业生态气候韧性,提高抗风险能力,构建农业复合种植系统,保护农田生态多样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等。”

  病虫害是农业的天敌,我国每年发生的病虫草损害达到1665种。植保工作每年挽回的损失2000多亿斤,即便如此,每年灾害仍会造成500亿—600亿斤的损失。如何“虫口夺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周雪平介绍,“总体来说,病虫草害的防控,要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防控。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体系建设,夯实植保基础。二是要进行风险评估,提前管控风险。三是提升监测手段,优化信息服务。四是要加强技术研发,解决防控难题。未来的工作重点,一是高效生物农药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创制。二是加强绿色农药,尤其是纳米农药创制。三是强化和绿色农药配套的高效利用技术与产品革新,尤其是航空植保方面的器械研发。”

  灌排工程体系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张宝忠说:“”这几年旱涝频发,特别是旱涝急转比以前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灌溉在保障粮食中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根据统计,基本上是保障了75%以上的粮食产量。”他建议,要把灌区现代化建设与高标准农田统筹布局,优先匹配,保障粮食产区真正能够遇灾但是不减产。

  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指出,减损其实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增产,产能的提升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扩面积,二是增单产,三是要减损失。粮食损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全球大概占粮食总产的14%—15%,中国粮食损失占总产的12%左右,每年损失接近3500万吨,相当于一个吉林省粮食生产的总和。再加上餐桌上的浪费等,我国每年损失和浪费的食物总量,超过22.7%。“损失来自多个方面,包括真菌污染造成的损失,食物浪费造成的损失等。”李培武说,“要推进全链条粮食减损增产挖潜。”

  来源: 中国农网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商丘市金桥路南段198号路东

电话:

全国服务热线:

400-837-0168   

15138559100

151-3855-9100